为什么我不愿看见育碧被维旺迪收购?
育碧经常被玩家们吐槽游戏总是换汤不换药,虽然他们经常会做出一些愚蠢的决定,但是他总会时不时给玩家带来一些好东西。但是如果被收购的话,育碧只会比现在看上去要更糟。
从2015年年末开始,育碧和维旺迪(Vivendi)这两家公司开始较上了劲。维旺迪想要收购育碧,但是育碧不答应。但是资本市场有个好处就是,一切意愿都可以用钱摆平。于是他针对育碧发起了一场恶意收购,而到2016年6月,这场恶意收购已经完成了计划的第一步,那就是拿下了育碧的子公司 Gameloft。
话说到这里,我觉得我们需要先给玩家简单介绍一下维旺迪这个公司。
▲维旺迪
维旺迪的前身是成立于1853年的法国通用水务公司。其成立之后一个世纪内的主要业务自然是水务工业。1983年,通用水务公司帮助法国建立了第一个收费电视台,从此开始涉足电信和媒体行业。1998年它才改名为维旺迪,并开始进军产业和建筑。随后维旺迪不断扩张,其业务领域涉及公共服务、电信、传媒、环境、影视和音乐等等。
现在大家都认识了维旺迪,也知道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育碧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不希望维旺迪买下育碧?
▲维…维旺碧?
道理很简单,因为维旺迪这个公司从历史上来看就对游戏业务没什么耐心和认识。
玩死了雪乐山
2014年8月,动视在德国科隆游戏展上宣布,将重启雪乐山(Sierra)这个品牌,并确定了两款新作正在开发中。对于一些从九十年代经历过来的老玩家,看到雪乐山这个名字可谓是感慨万千。早期许多经典游戏包括《国王密使》(King\'s Quest)、《宇宙传奇》(Space Quest)、《狩魔猎人》(Gabriel Knight)和《家园》(Homeworld)等等都是来自这家公司。
▲新老雪乐山标志
如果这些名字你还不熟悉的话,那么1998年它发行的《半条命》(Half-Life)以及之后衍生出的《反恐精英》(Counter-Strike)我相信几乎所有人都听过吧。
▲《反恐精英》与《半条命》
同样是在1998年,雪乐山被 Havas S.A 收购,随后维旺迪买下了 Havas S.A。一年之后,雪乐山总部关闭了旗下大多数工作室,许多重点项目叫停,整个公司裁员250多人并进行了重组,大部分核心成员出走。到这个时候,雪乐山几乎自己不再开发游戏,而是专心改做游戏发行业务。
当然故事并没有到这就结束了。2004年,维旺迪重组自己的游戏业务,并解散了雪乐山的总部。此时雪乐山已经名存实亡。
从1998年到2004年,就在这六年的时间里,雪乐山就在维旺迪的手底下一点一点把自己的手脚砍掉。从一个可以自己开发经典游戏的大型工作室变成了一个单纯的发行商。维旺迪按照自己的想法重塑了这个公司,但在后来维旺迪在财政上遭遇了困难,第一时间砍掉了他们认为那时已经不太赚钱的雪乐山。
折腾过动视和暴雪
不过这事可能有些远了,年轻的朋友们大概对雪乐山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下面我们来说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动视和暴雪。
2007年12月,动视与维旺迪旗下子公司维旺迪游戏合并。此时的动视是个什么情况?《使命召唤4 现代战争》在11月刚刚发售,《吉他英雄》(Guitar Hero)系列风靡全美。在之后金融风暴持续冲击资本主义市场的时候,动视的业绩还在增长;另一方面,暴雪的《魔兽世界》在那时还处于巅峰时期,有这三个品牌在游戏领域给维旺迪捞金,它自然是笑的嘴都合不拢。
不过,虽然游戏这个领域在赚钱,但是维旺迪可是个大集团,旗下还有其他的包括公共事业和电信等业务。而由于在世纪初的盲目并购与扩张,维旺迪自己的运转开始出现问题,其娱乐业务尤为突出。这个时候,集团中利润最大的部门,便很容易成为最被压榨的部门。因为在这个情况下,维旺迪对于动视和暴雪的研发以及集团运营会超乎常理的控制。
以《吉他英雄》为例,这个2005年诞生的系列在维旺迪收购动视之前只推出过几部作品。而在2008年~2013年期间,包括各种分支作品在内,《吉他英雄》这个系列共推出了18款游戏,覆盖主机、掌机、移动端甚至街机。
▲大家可以数数
在2012年,维旺迪集团本身已经负债累累,其股价一度跌至公司9年来的历史最低点,此时的它一度考虑卖掉动视暴雪61%的股份。到了2013年,维旺迪转型把重点放在付费电视、电影和环球音乐,而他计划把动视暴雪整个打包卖掉,这基本上是它的全部游戏业务。由于当时苦于找不到买家,于是便卖给了动视暴雪自己,而且只卖了81亿美元。
然而就像他们在当时盲目扩张一样,他们卖掉了动视暴雪,却没有算到不到三年,后者市值翻了近三倍达到了300亿美元左右。同时维旺迪大概也没有想到他们打算专注的电视和电影业务,越发的和游戏开始亲密。在现在以 IP 为王的时代,几乎每部大片上映都会伴随着一个所谓的官方游戏(虽然大多数时候是移动游戏)。此外,育碧的《刺客信条》要改编电影,同时《全境封锁》也在计划中,暴雪的《魔兽》也已经在今年正式上映。
很可惜,当时手握动视和暴雪的维旺迪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两家公司下面的 IP 是多么的值钱,其相关衍生产品甚至可以创造比游戏更多的价值。不过反过来想,如果那个时候维旺迪就像之前《吉他英雄》那样压榨这些 IP 的价值,这两家公司也不会是我们现在认识的样子。
注重眼前短期盈利,快速消耗品牌价值。维旺迪对旗下游戏发行商与开发商的对待,与 EA 在前些年疯狂收购工作室,以及这些工作室后来的命运有些相似之处,只不过前者的影响面积要大得多。
另外一方面,PS4 已经超越了 PS2 成为史上销售速度最快的主机,这给那些唱衰主机的论调打了狠狠一记耳光。而 VR 和 AR 正在为科技领域带来变革。尤其是在游戏这一块,已经有 Oculus Rift 和 HTC Vive,而索尼的 PS VR 也即将开卖。此外,从《DotA》到《英雄联盟》,再到最近的《光环5》和《守望先锋》,游戏电竞这个蛋糕也越来越大,大家都想在这里面分一口。
而上面提到的这些领域,维旺迪这个巨头几乎都没有布局。所以现在他们反悔了,他们觉得游戏还是挺重要的,但是动视暴雪这个大饼他们现在已经咬不下了,所以他们把目光放向了育碧。
三年前卖了现在的第一,三年后要买现在的第三,这笔账怎么看都亏。
不愿扶植工作室
再说另一个例子。相信大家都能理解,大厂商对于扶植工作室的重要性。如同索尼扶植顽皮狗,才有了今天的《神秘海域》,微软扶植 Turn 10才有了今天的《极限竞速》,EA 扶植 Respawn 才能拿出《泰坦天降》一样。年轻的工作室需要积累和沉淀,而老兵组成的工作也同样需要时间和资金才能给玩家带来一部好玩的作品。
▲《顽皮狗》已经三十多岁了
而事实证明,对于扶植工作室这事,维旺迪也没什么兴趣。
在2008年的时候,维旺迪已经收购了动视,同时其游戏业务内部也在重组。在这次重组中,他们抛弃了2002年就加入维旺迪,但是一直不温不火的 Massive Entertainment,而这个工作室随后被育碧买下。当时 Massive 最有名的作品是 PC 即时战略游戏《地面控制》和《世界冲突》,但他们没有主机游戏的开发经验。
在育碧辛苦扶植了几年之后,Massive 成为了育碧史上最成功的原创 IP《全境封锁》的掌舵者。这个游戏在5天内创造了3.3亿美元的销售额,打破之前由动视发行的《命运》所保持的销售记录。
作为一个上市集团,维旺迪在一个产业火热的时候迅速注资,通过收购的方式在产业中布局,短期之内获取大量利益并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机退出。在资本市场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商业策略。但是主机游戏市场并不是一个适合赚快钱的地方。与网游、页游和手游比起来,优秀的主机游戏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构筑。所以像维旺迪这样以短期利益为第一优先,迅速压榨游戏品牌,同时不愿意扶植工作室的集团要收购育碧,我是不愿意看见的。
此外,游戏产业最需要的就是创意,灵活的决策和冒险精神。作为一个独立公司,你能够在该冒险的时候毫不犹豫,在发现问题之后立刻止损。但是如果你成为了一个大集团下面的子公司,你的手脚很有可能将会被上面那些不了解游戏产业的管理层限制,你的作品自然的也就缺少了更多的“可能性”。
设想如果育碧真的被收购,你将看到活尸形态的《刺客信条》再次出山;《光之子》和《勇敢的心》这样的游戏在维旺迪的统治下根本不可能出现;至于《舞力全开》,怎么一年也要出三作吧?而《雷曼》与《疯兔》的手游将会铺天盖地。几年之后,当育碧这个牌子像雪乐山一样被掏空了身体,连饼都画不出来的时候,你真的还会忍心责怪他当年 Bug 太多吗?
我常看到有网友评论说:“如果维旺迪收购了育碧能改善它的服务器质量同时严惩外挂的话,那么我是欢迎的。”讲道理,EA、动视、微软这些公司哪个不是有钱的主?他们能彻底解决服务器不稳定吗?能完全杜绝游戏外挂吗?事实告诉我们并不能。把技术问题完全寄希望于用资金解决,就像是把学习成绩寄希望于教育政策改革。难道明年不高考了,你的数学成绩就能上去吗?这事没那么简单直接。
育碧经常被玩家们吐槽游戏总是换汤不换药,虽然他们经常会做出一些愚蠢的决定,但是他总会时不时给玩家带来一些好东西,它敢于不断创新,它不怕挑战新的领域,它也知道什么时候该让一个品牌休息。但是如果被收购的话,育碧只会比现在看上去要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