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尼迦,潘尼迦翻译了中国小说

为什么不能真惹怒了中国:美国将军道出了真相

威廉·迪安  “我认为历史在中国是重复的。一个一个国家都曾想吞下中国,但都没有吞下。不仅十年、一百年是这样,一千年、一万年以后还是这样。任何企图征服中国的国家最终都被中国赶跑了,丢尽了脸面,有的甚至被中国同化了。这个国家了不得,碰不得!”  说这番话的,是个美国将军,名叫威廉·迪安,美国陆军第24师少将师长,他指挥的这支部队在二战期间堪称骁勇,建树颇多。迪安被美国总统杜鲁门视为“所向无敌”的“王牌将军”。  迪安出生于1899年8月1日,1922年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他在校期间就参加了后备军官训练团,并成为一名陆军少尉。1941年,美国正式参战,充满战斗热情和“学院派修养”的迪安成为军队抢着要的“宝贵人才”,他很快被擢升为陆军准将,不久又被任命为第44步兵师师长,军衔少将。

美国将军威廉·迪安  1944年,迪安所部开赴欧洲战场,在巴顿麾下征战德国南部和奥地利。由于德军实施“焦土作战”,盟军进展并不顺利。1945年春,第44师好不容易跨过莱茵河,却在温斯顿堡碰上一颗“硬钉子”——德国第19集团军,该部拥有包括“虎”式坦克在内的先进武器,他们希望冲开美军的堵截,逃往巴伐利亚山区。面对优势敌军,迪安率部坚守阵地,第44师没有让德国人向山区靠近一步。  最终,德军在突围无望的情况下,被迫投降。等到迪安去受降时,发现自己抓到的俘虏居然有3万多人,比自己的部队还多。此战后,迪安被授杰出服务十字勋章。  二战结束后,迪安被美国陆军调到远东服务。1949年10月,迪安被任命为驻扎在日本的第24步兵师的师长。

朝鲜战争爆发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李承晚当局在大田建立陪都,杜鲁门急令麦克阿瑟调24师驰援。踌躇满志的迪安不相信朝鲜人民军能跟自己过招,只带该师第一营(史密斯特遣队)接防大田,放出大话“我很想尝尝平壤冷面”。

迪安被俘后  熟料17天后,24师便遭遇合围,折损大半,驰援失利。他自己与部队失去联系,只身在山沟里东躲西藏、艰难生存36天,被人民军俘虏,成了朝鲜战场上最高军衔的美军战俘。  迪安被俘后,一度沉陷于大限将至的恐惧,后来又抱幻想,认为强大的“联合国军”很快就会政府朝鲜,解救自己。但他没有想到,“联合国军”在中朝军队的联合打击下,始终徘徊在三八线附近。  迪安获救希望渺茫,加之他在战俘营里受到特殊照顾,也就随遇而安,听天由命了。1953年夏天,朝鲜停战协议生效,双方开始遣返战俘。中朝遣返委员会在开城设宴为威廉·迪安送行。迪安酒后吐真言,说出了本文开头所引的那段话。也许,放下武器,身份变成战俘之后,其思索判断才更趋客观。  当年中美两个对立国家直接搡撞的那场局部战争,是“气多铁少”和“铁多气少”的较量。最先入朝的志愿军某部未及换发冬装就跃进到朝鲜北部高寒山区,在一次阻击部署中整整一个建制连都被冻死在阵地上。

迪安获救希望渺茫  但每个战士都保持着战斗姿态,百多支老式步枪瞄向他们受命封锁的山下公路。见到此情此境的美军,极为震撼,有人行了军礼。

朝鲜战场  正是这种经得起大忧患、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浩然之气,迫使对手不得不低下傲慢的头颅。迪安所谓“这个国家了不得,碰不得”,既暗含着痛定思痛的无奈,也透露着敬畏历史的情愫。  如今,朝鲜战场的硝烟早已散去,威廉·迪安留下的醒世之言也被一些人给抛之脑后。前辈的荣光不应成为我们陶醉满足的资本,而更应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标杆、不懈的动力。唯此才能无愧先烈、无愧历史。  1950年10月19日,中国志愿军入朝。10月25日,在云山地区发动首次战役,迫使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撤退至清川江。11月中旬,麦克阿瑟又发起新一轮“结束战争”的攻势。彭德怀命令志愿军各部队后撤30公里,占据有利地势,等待最好时机歼灭来犯之敌。11月25日,志愿军开始了强有力的反击。联合国军遭到沉重打击,被迫退回到三八线以南。到1950年12月24日为止,中朝联军收复了北朝鲜三八线以北除襄阳以外的全部领土。

面对接二连三从前线传来的坏消息,华盛顿陷入混乱之中。杜鲁门说这是“迄今我们所遇到的最糟糕的局势”。为了保持美国在朝鲜半岛和整个远东的地位,杜鲁门在11月30日记者招待会上声称,“要采取一切必要的步骤来应付目前的军事形势”,当被记者追问是否包括使用原子弹时,他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这个消息吓坏了追随美国的盟友。虽然艾奇逊在当天就代表白宫发表了一项声明表示,有关核武器的情况绝不会因为总统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而改变,但还是受到了英、法等国的抗议,他们担心美国人正在“一个不可思议的时间和可能出现最困难的战略条件下,把他们拖入亚洲战争的深潭”。  英国首相艾德礼在12月4日飞往华盛顿与杜鲁门面谈,他们重申决不撤离朝鲜半岛,但表示“准备遵循谈判途径,设法终止敌对行为”,“通过和平手段,来达到联合国在朝鲜的目的”。

就在艾德礼飞往华盛顿的同一天,志愿军接到了毛泽东对朝鲜战争发展前途的看法和意见:朝鲜战争有可能迅速解决,但也可能拖长,我们准备至少打一年。敌人有可能要求停战,但是,美国必须承认将其军队撤出朝鲜,而首先撤到“三八线”以南,才能谈判停战。同时,毛泽东还指出,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一样,诺言、协定都是不可靠的,故应从最坏方面着想。  杜鲁门“不排除使用原子弹”的言论也让许多亚非国家深感不安。

1950年12月7日,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向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转交了一份载有13个亚非国家提出的倡议条文的备忘录,建议先在三八线停火,并举行一个与朝鲜问题有直接关系的各大国参加的会议,以便能进行协商。潘尼迦告诉章汉夫,“这是所有非欧美国家第一次联合起来提出的建议,这一建议不能被认为是支持美国的。因此,如果中国宣布不越过三八线的话,将得到这些国家的欢迎和道义上的支持。”  中国向来重视与亚非国家的友谊,把加强同这些国家的友好关系作为中国外交的基本立足点。但13国此次提出的“和平倡议”却引起了中国的不满。12月8日,周恩来派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陈家康约见了印度大使馆参赞,向他提出了四个问题:为什么13国不反对美国对中国、对朝鲜的侵略?为什么13国不宣言从朝鲜撤退外国军队?为什么在美国打过三八线的时候,13国不讲话?为什么13国中还有菲律宾(当时菲律宾是向朝鲜出兵的国家之一)?  于是,13国提案被一分为二,第一案由13国提出,要求交战双方在朝鲜停战,第二案由12国提出(菲律宾后来退出)召开国际会议商谈停战,划分非军事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远东问题。12月14日,第五届联合国大会以五十一票的多数通过了第一个提案,而对第二个提案予以搁置。为了能够“确定可以在朝鲜议定满意的停火基础”,会上还通过了成立“朝鲜停火三人委员会”的决议。

先停火后谈判的主张在中国看来是敌人退守三八线以后,为了争取喘息时间而玩弄的阴谋,美国停战的诚意值得怀疑。中国对美国的怀疑不是没有根据的,美国一面在联合国大会上同意先停火后谈判,一面在军事上整军再战。  12月16日,杜鲁门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要求美国人民为朝鲜战争作出“任何必要的牺牲”,同时决定设立国防动员局,扩大征兵计划和军火生产,要求将美国军队从现有的250万人增加到350万人,在一年之内将飞机、坦克的生产能力分别提高五倍和四倍。在朝鲜战场上,联合国军仍在积极构筑工事,建立纵深防线和整顿部队,准备恢复攻势。

此时,中国在志愿军是否越过三八线的问题上也进行了再三的考虑。彭德怀电告毛泽东建议第三次战役暂不越过三八线,以便充分准备来年开春再战。  但志愿军止步于三八线将给政治上带来不利。如果接受联合国决议,就等于接受了联合国把中国排除在外的事实。周恩来在后来的声明中说,“凡是没有中国的合法代表参加和同意而被通过的联合国的一切重大决议,首先是有关亚洲的重大决议,中国政府都认为是非法的、无效的。”而决议主张沿三八线停战也是中国不能接受的。正如周恩来所说,美军既已越过了三八线,因此三八线已被麦克阿瑟破坏而不复存在。

毛泽东在给彭德怀的电示中明确指出,如从12月初到整个冬季我军都在休整,没有动作,则必引起资本主义各国甚多揣测,民主阵营各国亦有些人不以为然,发生许多议论。如我军……于1月上半月打一个胜仗,争取歼灭南朝鲜军几个师及美军一部,然后休整两个月,准备春季攻势,则对民主阵营及资本主义各国人民大众影响甚好,对帝国主义则给以新的一击,加重其悲观失败情绪。

12月22日,周恩来发表声明说,“我们坚持一切外国军队撤出朝鲜及朝鲜内政由朝鲜人民解决为和平调处朝鲜问题的谈判基础,美国侵略军必须退出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必须取得联合国的合法地位……朝鲜问题和亚洲重要问题的和平解决,离开这几点是不可能的”。 而在前一天,毛泽东已经命令彭德怀“发动另一次战役”并“跨过三八线”。

中国的外交史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外交史开始于建国始期,即1949年10月2日,与苏联建交。

1949年10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复电苏联副外长葛罗米柯:对苏联政府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决定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表示热烈欢迎。这一天,中苏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代表党中央以通俗的方式阐述了未来新中国的三条外交方针。

其中,“另起炉灶”就是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要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以免敌对者“钻进来”捣乱。“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建交和发展友好关系,就是为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步骤之一。

为了同苏共中央直接交换意见,取得苏联对新中国政治、经济、外交各方面工作的了解和支持,1949年6月底到8月中旬,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共代表团秘密访苏。在中苏关系问题上,斯大林表示:中国政府一成立,苏联立刻承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苏建交

新中国外交小故事

1、周恩来

1954年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经过谈判达成协议,使越南(除南方外)、老挝、柬埔寨三国的独立获得国际承认。他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作为国与国关系准则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主张和平共处,反对殖民主义,提倡求同存异、协商一致,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得到积极贯彻。他先后访问过亚洲、非洲、欧洲几十个国家,接待过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和友好人士,为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

2、王稼祥

1949年,他担任新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1951年回国任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1956年当选中央书记处书记。几十年间,王稼祥总是在腹部带着热水袋工作。

解放以后,他提出过许多宝贵见解。在1958年“大跃进”中,他拒绝随风附和。1962年初,他大胆地建议应改变援外数量过大的状况,要“量力而行”,在国际斗争中不要四面树敌。这些观点被康生等批判为“三和一少”(即所谓对帝修反要和,对世界革命援助要少),随后,王稼祥难以再领导中联部工作,“文革”中又遭残酷批斗和关押。

3、李克农

全国解放后,李克农历任中央军委情报部部长和中共中央情报委员会书记,在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又担任外交部副部长。

1949年12月6日,毛泽东主席应邀赴苏。李克农和公安部部长罗瑞卿等护送毛泽东安全抵达满洲里。

1950年12月,中共中央军委总情报部成立,李克农被任命为部长。

1951年曾参加朝鲜停战谈判。1954年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代表之一,出席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会议。曾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2枚。

1955年7月1日,总参联络部改为中共中央调查部,总参副总长李克农兼任部长,并被批准列席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会议。

4、章汉夫

章汉夫,原名谢启泰,1905年10月24日生于江苏省武进县。1950年年初,章汉夫是建立外交部时3位副部长之一。当时他负责领导亚洲司。建部初期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建交谈判。他首先同印度谈,印方谈判代表是印驻国民党政府使馆的一秘雁谒森先生,前后谈了6次,谈得比较顺利。1950年4月1日中印正式建交后,印度快派原驻南京大使潘尼迦为驻华大使。

1967年1月,章汉夫访巴、缅回国后不久即病倒。他当时正因曾在苏州反省院关押过的历史问题接受审查。在外交部大礼堂上,造反派批斗章汉夫的夫人龚普生,逼她交代章汉夫的“罪行”,要她“划清界限”。

每当龚普生说话称呼“汉夫同志”时,造反派就厉声斥责道:“不许叫汉夫同志!”但龚普生则仍顽强地继续这样称呼。章汉夫最后还是于1968年3月被关到昌平县的秦城监狱,关了近4年,直到1972年1月含冤病逝。

5、伍修权

新中国成立后,1950-1958年,伍修权先后担任外交部苏欧司司长、副部长、中国驻南斯拉夫首任大使等职。1950年1月,伍修权随周恩来总理赴莫斯科参加中苏会谈,并参与起草中苏友好条约等一系列工作。

195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审议中国提出的“美国武装侵略台湾案”,伍修权作为中国政府特派代表赴会,在联合国讲台上慷慨陈词,严厉驳斥美国及其同伙对我国的种种诬蔑和诽谤,痛斥了美国对我国领土台湾的入侵和战争威胁,维护了我国的主权和尊严。在担任驻南斯拉夫大使期间,他积极开展工作,深入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向党中央提出建议,为建立和发展中南友好合作关系、传播两国人民的友谊,作了不懈的努力。

1958年10月-1967年4月,伍修权担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并曾兼任机关党委书记。

志愿军出发在即,毛泽东为何急召彭德怀回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朝鲜战争”爆发的性质,是解决民族内部统一问题的内战,而其爆发的根源,则是美、苏两个大国在日本战败后对朝鲜的分割占领。

而在朝鲜战争爆发初期,我国并没有出兵援朝的打算,因为毕竟这是朝鲜半岛上同一民族不同政权之间的战争,无论哪一方外部势力插手,都必然会遭到国际舆论的谴责。

然而,战争在持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美国就悍然出兵参战,而美国的参战,意味着朝鲜战局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为了应对美国参战带来的局势变化,1950年7月7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了“保卫国防”第一次会议。

虽然当时参战的美军已经在朝鲜登陆,但在战争初期并没有显现出太强的战斗力,且战争距离中朝边界还有一千多公里,按理说是不用太“着急”的。

但这毕竟是世界上国力最强大的国家在远东地区真枪实弹地参战了,对于刚刚建立的新中国来说,不得不防!

参加此次会议的有: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四野兼中南军区司令员林彪、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军委铁道部部长滕代远等,唯独日后在朝鲜战场上起决定性作用的彭德怀没有参会!

7月10日,第二次“保卫国防”的会议正式召开。

13日,中央随即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同时命令第十三兵团立即开赴东北,组建 “东北边防军”, 以保卫东北边境之安全,以及预防各种不测。

当时,第十三兵团的司令员是黄永胜,此人是林彪的爱将之一,作战勇猛,深得林彪赏识。但是,在赶赴东北组建“东北边防军”的时候,黄永胜却被临阵换下,由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接替,黄永胜则改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

虽然“临阵换将”,这不大符合军事常规,但 历史 证明,调任邓华担任十三兵团司令员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

命令下达之后,全国各地的运兵车开始日夜不停地运转了起来,向北方不断运送大量的兵员和各种物资。

从7月24日到7月26日,第三十八军、第三十九军和第四十军皆以陆续抵达既定位置,行动之迅速让人叹为观止。

朝鲜战争初期,在朝鲜人民军的强大攻势下,李美军被打得节节败退,最后被压缩在了仅有一万平方公里的大邱、釜山一带。

虽然李美军的抵抗越来越顽强,人民军第四次战役的预定目标也没有实现,但在第四次战役中,朝鲜人民军还是歼灭敌军三万多人,并占领南朝鲜包括汉城在内的90%以上的土地。

正因如此,金日成还曾信誓旦旦地发表了演说,声称: “八月是完全解放朝鲜的月份”。

8月31日,朝鲜人民军正式发动“第五次战役”,对围困于釜山一带的李美军发动最后的决战!

然而,战争的进程从来都会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李美军此时虽然已经被压缩在了一个极有限的范围内,但其有生力量并未受到实质性的损伤。

此外,李美军所驻守的“釜山环形防御圈”地处朝鲜半岛东南角,南面和东面皆靠着大海,西面是纵贯南北的洛东江,北面则是连绵的山脉,此地易守难攻,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况且此时其他国家的参战部队已经陆续赶来。

而反观朝鲜人民军则不然,虽然他们士气高昂,但在经历过几场大仗之后,已经损失了六万多人。 因此,失血过多的人民军,如果不能速战速决,那么失败就在眼前了。

当然,事实证明,人民军并没有成功!

到了八月上旬,朝鲜人民军与“联合国军”的兵力比例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变为了一比二。在空中力量的对比上,“联合国军”也占有极大的优势。

当然了,对于此时的朝鲜人民军来说,最要命的还是缺少后勤补给。

因为随着战线不断南移,人民军的后勤补给线越来越长,“联合国军”的空军开始派出大量的飞机对其长达几百公里的补给线连续不断地轰炸,而原本计划由海上运输也因为美国海军舰队的严密封锁而不能实施。

总而言之,此时朝鲜人民军的后勤补给已经到了捉襟见肘的程度,倘若再不能速战速决,一举歼灭围困釜山之敌的话,那么战局将不利于朝鲜人民军。

果然,可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1950年9月15日,“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指挥七万大军从位于朝鲜中部西海岸的一个港口——仁川港登陆。

仁川距离汉城仅40公里,位于朝鲜国土东西最狭窄的“蜂腰部位”。美军从这里登陆,就等于在朝鲜人民军的后方将朝鲜国土拦腰截断,从而使得还在南朝鲜土地上作战的朝鲜人民军陷入包围之中。

如此一来,朝鲜人民军必将遭到更加猛烈地打击。

事实也确实如此,美军从仁川登陆成功后,便开始对朝鲜人民军展开了攻势,先是收复了汉城,随即便与釜山的部队一起,给人民军来了一个前后夹击。

9月18日晚,人民军第一军右翼部队开始按秩序撤退。22日,在釜山苦苦坚守两月之久,差点被赶下海的第八集团军终于突破人民军的防线,大举渡过洛东江,向人民军发起反击。

23日,金日成被迫下达全线向三八线撤退的命令!

金日成下达这一命令时的痛苦心情可想而知,要知道,仅在一个月之前,朝鲜统一的前景似乎已经近在眼前了,但没想到现实却反转得这么厉害!

然而,“联合国军”在收复南朝鲜之后,并没有停止侵略的脚步,而是继续向北进军,企图占领朝鲜全境!

为此,10月3日凌晨一时,周恩来紧急召见印度大使潘尼迦,试图通过正式的外交途径对美国政府明确表示 :“美军正企图越过三八线,扩大战争。美军果真如此做的话,我们不能坐视不管,我们要管。”

换句话说,如果美军一旦越过三八线,那么中国即将出兵援助朝鲜人民军,共同抵御美国侵略者。

但这在美方看来,不过是我国的一种“口头威胁”而已,是一种“外交姿态”,不足为虑。

然而,中国的出兵就在美国人自以为是的态度中开始了!

1950年10月4日,时任中国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彭德怀被毛泽东请到北京开会,商讨出兵援朝的问题。

在会议上,大家各抒己见,有的人建议出兵,有的人则建议不出兵,有的甚至建议出而不打。

其中不建议出兵的占到大多数,理由是: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内百废待兴,现在急切需要的是医治战争留下的创伤,恢复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等等。此外,战争打得是国力,而我们的对手是工业实力和军事实力都很强大的美国,这一点,我们与对手还相差甚远……

其实归结下来无非就四个字—— 敌强我弱 。

而赞成出兵的理由也很简单: 一旦“联合国军”打到鸭绿江边,那么将对新中国形成巨大的威胁。归结下来也是四个字—— 唇亡齿寒 。

到底出不出兵,这个问题在毛泽东的心里早已经有了答案,但他此刻需要一个关键的人站出来表态,此人就是——彭德怀。

在会上,彭德怀没有发言,而会后,毛泽东则给了他一个晚上的考虑时间。

当晚,彭德怀彻夜难眠!

10月5日上午,毛泽东将彭德怀接到中南海,询问他考虑的结果,彭德怀斩钉截铁地回答说: “立即出兵援朝。”

在当日下午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对出不出兵的问题讨论依旧十分激烈。

当时,还是有很多人不赞同出兵,其中就包括时任东北局书记、东北军政委员会主席、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高岗,他认为: 新中国刚打完解放战争,再打仗的话,经济上负担不起,军队的装备也落后,与美国人打仗,一旦顶不住退下来,后果不堪设想,还是在东北地区防守为好。

然而,就在高岗发完言之后,周恩来立即给他算了一笔账: 鸭绿江一千多公里的边防线,如果防守得需要多少部队?再说,年复一年的防守,那将是多么被动的事?

事实也的确如此!倘若“联合国军”永久驻扎在中朝边境,那么我们将会陷入被动之局面,所以与其被动应对,还不如主动出击。

在其他同志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后,彭德怀也站出来发言了,他说: “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果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他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

接着,彭德怀继续说道: “老虎是要吃人的,什么时候吃,取决于它的肠胃,向他让步是不行的。它既要来侵略,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国主义见过高低,我们要建设 社会 主义是困难的。”

对于彭德怀的发言,毛泽东表示极其的赞赏。随后,毛泽东当即拍板,决定中国立即出兵援朝,并提议由彭德怀率领部队入朝,协助朝鲜人民军作战。

10月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八国提案”,麦克阿瑟一方面向金日成发出最后的劝降通牒,一方面则命令“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开始向北朝鲜进攻。

次日,中央决定立即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并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当日早晨,彭德怀就坐上了前往沈阳的飞机。

彭德怀达到沈阳后的第二天,便立即召开了军以上的高级干部会议,并接见了金日成派来的特使朴一禹,以了解当前朝鲜战局的形势。

虽然此时中国出兵援朝已成事实,但即将要与美军作战的时候,中国官兵们的心里还是极其复杂的。

比如彭德怀和高岗联名向中央发去的一封电报中就这样问道: 当我军出国作战的时候,军委能派出多少轰炸机和战斗机作掩护?何时能出动并由何人指挥?陆空联络信号如何确定等等!

但实际上,当时我国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空军,能够作战的基本只有陆军。

尽管如此,中国出兵援朝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10月10日,麦克阿瑟命令越过三八线的“联合国军”继续向北推进,并命令美第十军在朝鲜东海岸的元山实施登陆。

当时,“联合国军”北进的部队有美第八集团军第一军、第九军、第十军和空降兵一八七团。此外,还有英军第二十七、第二十九旅,加拿大旅,土耳其旅;南朝鲜军第一、第二和第三军团。

同时,支持作战的还有美军第五航空队,其拥有各种作战机总计700余架;第二十战略轰炸航空队,拥有各种轰炸机300余架。

此时,“联合国军”的总人数已经达到了40多万人,各种作战飞机一千多架,军舰三百多艘。其中第一线的作战部队就达四个军、10个师、一个旅、一个空降团,总计10多万人。

对于“联合国军”这样压倒一切的气势,彭德怀一边在鸭绿江边寻找大部队渡江的地点,一边给中央发电报,表明自己对出兵数量的建议。其电报中说:

历史 证明,彭德怀的这个建议是极其正确和及时的!

然而,就在彭德怀准备进入朝鲜境内的11日凌晨一时,他突然接到了代总参谋长聂荣臻的电话,要求他和高岗明天迅速回京。

当晚,彭德怀就从中朝边境的重镇安东回到了沈阳。12日,他就接到了毛泽东的急电:

(一)10月9日命令暂不实行,十三兵团各部仍旧原地训练,不要出动。

(二)请高岗德怀二同志明日或后日来京一谈。

志愿军出发在即,这个时候,毛泽东为什么会发来急电让彭德怀回京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原来,是因为苏联撤销了对志愿军的空中援助!

在中国决定出兵援朝的时候,苏联方面也答应出动空军支援志愿军入朝作战。

而中国出兵援朝,斯大林对此是极其赞赏的,因为苏联从中得到的好处十分明显,即: 苏联既不冒与美国直接冲突的风险,又能在远东地区遏制住美国的野心。

然而现在,苏联却临时改变了主意,声称 “苏联空军还没有准备好,不能出动”, 这样一来,无疑使得我志愿军出兵援朝陷入了窘境。没有空军的掩护,这场仗是非常难打的。

没办法,毛泽东只好让周恩来前往苏联与斯大林商洽!

周恩来与斯大林见面后,斯大林干脆把“没有准备好”这类的借口省去了,因为他深知,这样的借口在智慧超群的周恩来眼中简直就是低能的表现,斯大林直接向周恩来说出了他的担心:

实际上,这不过是斯大林的托词而已!苏联空军之所以不出动,其根本原因是——惧怕美国。为何这么说呢?

在10月8日,即彭德怀从北京飞往沈阳就任的那天,美军飞行员干了一件惊人的事情。当时,两架美军飞机攻击了苏联境内苏哈亚市附近的一个机场。

事发后,美国方面非常紧张,因为这一事件很可能就会成为苏联出兵朝鲜的最好借口,尤其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刚好是美军越过三八线的时候,苏联人很可能会以为这是“联合国军”有意针对自己。如此一来,双方难免会有一场大战!

于是,美国人赶紧站出来道歉,一方面解释该事件完全是由于领航错误,一方面则将有关人员进行解职或惩罚,另一方面则承诺赔偿苏联的一切损失。

然而,就在美国人怀着万分恐惧的心态等待苏联的回应时,苏联方面却沉默不语,根本没有任何反应,就像是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但这在美国人看来是苏联人的深藏不露,恐惧感随之更加强烈。

然而事实却是,苏联人早已被美国人扔下的几枚炸弹吓得浑身冒汗。斯大林在意识深处强烈地认为:苏联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能与美国交战。

正因如此,斯大林才会临时变卦,不肯出动飞机支援我志愿军参战。

最后,经过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高岗等人的反复讨论,新中国的领导人们最终作出决定: 即使没有空军的掩护,也要立即出兵,并抢在美军前面,至少在朝鲜境内占领一片可以部署部队的地盘。“抗美援朝不是空话,战机一旦失去就不复再来!”

随后,此时仍在苏联的周恩来对斯大林表明了新中国出兵援朝的态度,斯大林听后,不禁流下了热泪,连说“还是中国同志好!还是中国同志好!”

10月16日,刚从北京回到沈阳的彭德怀立即召开了志愿军高级干部会议。

在会议上,他传达了毛泽东对出兵参战的重要指示,同时还确定了先组织防御、再配合朝鲜人民军反攻的基本作战方针。

然而到了10月18日,彭德怀再次被毛泽东召回北京!

因为考虑到当前战局的发展,之前准备以防御为主的作战方针在敌人的迅速推进下,已经无法有效地实施了,于是便与彭德怀商谈,将原来的防御作战方针改为运动战,并决定第十三兵团于19日起开始渡过鸭绿江。

而就在彭德怀与毛泽东商谈之际,“联合国军”已经展开了对朝鲜首都平壤的进攻。

10月19日,平壤正式宣布陷落!而就在同一天,我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元帅的率领下,开始渡过鸭绿江,入朝作战。

自此,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正式拉开了序幕!

标签: 潘尼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