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城(卧城印象排屋)

1912-1920年间,哪座城市制 定的郊区居住建筑规划

1912 - 1920年,巴黎制定了郊区的居住建设规划.打算在离巴黎16km 的范围内建立28座居住城市。这些城市除了居住建筑外,没有生活服务设施。居民的生产工作及文化生活上的需要尚需去巴黎解决,一般称这种城镇为“卧城”。

1918年,芬兰建筑师伊利尔_沙里宁(Eliel Saarinen)与荣格(Bertel Jung)受一私人开发商的委托,在赫尔辛基新区明克尼米一哈格(Munkkiniemi- Haaga)提出一个1 7万人口的扩张方案。虽然该方案由于远远超出了当时财政经济和政治处理能力,缺乏政治经济的背景分析和考虑,只有一小部分得以实施,但由此建筑师沙里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被看成为了一个规划师。沙里宁的方案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立一些半独立城镇,以控制其进一步扩张。这类卫星城镇不同于“卧城”,除了居住建筑外,还设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使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另一部分居民仍去母城工作。

不论是“卧城”还是半独立的卫星城镇,对疏散大城市的人口方面并无显著效果,所以不少人又进一步探讨大城市合理的发展方式。1928年编制的大伦敦规划方案中,采用在外围建立卫星城镇的方式,并且提出大城市的人口疏散应该从大城市地区的工业及人口分布的规划着手。这样,建立卫星城镇的思想开始和地区的区域规划联系在_起。

什么是卫星城

卫星城

卫星城产生于英国,20世纪初就有学者提出在大城市的远郊建设一些地理上独立的小镇。美国的泰勒正式提出并使用“卫星城(Satellite Ctiy)”这一形象性的概念。此后,由英国开使,各国纷纷建立卫星城。

卫星城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代卫星城即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第二代卫星城则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就地工作;第三代卫星城,基本独立于主城,具有就业机会,其中心也是现代化的;而现阶段的第四代卫星城,为多中心敞开式城市结构,用高速交通线把卫星城和主城联系起来,主城的功能扩散到卫星城中去。建立卫星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大城市人口过分膨胀,疏散大城市的部分工业和人口,同时也是为了抵销大城市对周围地区的人口吸引力。

卫星城市同母市间尽管距离远近不同,但在职能上具有明显的从属关系。卫星城市按主导职能分为工业、居住、科研与文教3类;按位置分为里圈及外圈(以到母城市中心区耗用5小时作为划分里、外圈的标准)按英国学者霍华德花(田)园城市思想,卫星城市距母城不论远近,均应以绿带包围,与母城在地域上相分隔,但实际上两者间常因发生膨胀而连成一体(称为“集合城市”)。

自1924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城市会议上提出建设卫星城市以来,得到各国响应。英国政府于1946年制订“新城市法”,把在特大城市外围建设新城的设想,作为政府计划予以实施。日本在1956年公布“首都圈建设法”,强调在东京100公里范围大规模发展卫星城。苏联于50年代中期提出要大力发展卫星城镇。当前卫星城的发展趋势是: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与中心城市距离越来越远。这对发展生产协作,提供就业机会,平衡男女劳动力,提高公共设施水平,强化卫星城的独立性有着重要作用。由柳洪平创建。

在经济,文化,社会上成为独立的城市,但仍是大城市附近的衍生物.

北京的三个睡城是什么

北京的三个睡城分别是天通苑、回龙观、望京。

1、这些新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居住在这里面的人,大部分早上涌到老城里来,晚上又涌回新城,形成一个钟摆式的城市交通。这在地铁的人流还有道路交通上体现的最为明显。无论是钟摆式还是候鸟式,都表达了人流的趋势。

2、望京:

(1)望京堪称“睡城”老大哥的根本还在于其“显赫”的出身:早年,位于五元桥周遭的望京建筑更多是各部委的“自留地”,导致了横七竖八的楼房、道路等基础设施规划,正南正北、横平竖直的都属少见。

(2)后来,随着韩国留学生及韩国在华务工人员望京购房的不断增多,这里开始逐步形成一个颇有特色的“韩国城”。甚至连北京保姆的薪资水平,都因望京韩民社区保姆收入的高企而被拉动。

3、回龙观:位置上回龙观和望京分居北京五环路外的西、东两侧;规划面积上两者几近相同;入住人口上跟“洋味”大哥不同,回龙观聚集的主要是以大学毕业为主的“北漂们”。随着回龙观居民的不断增加,吃饭、就医,尤其是交通,进城工作赚钱养家的头等大事,都成了这里的挠头难题。

4、天通苑:

(1)作为京城首批开发建设的经济适用房项目,始建于1999年的天通苑小区,规划只有520万平方米,比望京、回龙观小不说,位置上也夹在两者中间。但天通苑既没有左右逢源,风格上也更讲究淳朴实在,既不“刺头儿”,也没啥珠光宝气。

(2)前几年,天通苑是个让所有的士司机谈之色变的地名,只要你傍晚打车说去那儿,多半会被拒载。原因很简单,天通苑堵车非常厉害。但随着北京地铁五号线的开通,天通苑地区的交通有所缓解。

扩展资料:

关于北京睡城的新闻:北京”睡城”回天有数

作为北京最大的社区,回龙观、天通苑地区(简称“回天地区”)的居住人口达到80万, 然而这两大居住区共同存在交通拥堵、职住失衡、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等短板,被称为“睡城”。2017年9月,昌平区启动“回天有数”计划,利用“大数据”手段提升“回天地区”的城市治理和社会服务水平。

昌平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计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引入并扶持相关产业进驻“回天地区”。其中,位于回龙观核心区域的“回+双创社区”是昌平为推动“回天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而打造的创新创业集聚区,希望通过“在家门口就业、在家门口创业”的模式,解决职住不平衡的问题。

而在京藏高速西侧,回龙观镇将一块空地打造成可提供智慧办公、创新商业、人才公寓、文化社交、民生服务五大功能的龙域中心,重点引进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硬件等高科技创新企业入驻。

目前,龙域中心东区带动区域就业人口共计2000余人,入驻企业的员工70%左右居住在回龙观区域。西区投入使用后,预计龙域中心累计带动区域就业人口将达到3000余人,可基本实现该区域的职住平衡。

此外,为提升“回天地区”的社会服务水平,昌平区以三年投入不少于2000万元的资金规模,设立社会治理创新专项资金,并在“回天地区”组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不断孵化一批社会组织,服务地区的民生之需。

为昔日“睡城”注入活力,是一件持之以恒的工程。虽然目前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和短板,但政府部门着手实施的“回天有数”计划,从本地区的关键问题入手,缺什么补什么,以“星星之火”的态势逐渐开始覆盖整个地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睡城

标签: 卧城